隋朝末年是一个人才济济的时期,许多后来在唐太宗时期大放异彩的杰出人物都在那时崭露头角。其中有一位出身显赫的世家子弟a股配资,凭借卓越的才智和灵活的手腕,在复杂的政局中游刃有余,最终登上了宰相的高位。他去世时还获得了不错的谥号,这个人就是封德彝。然而,他去世十六年后,昔日的政治投机行为被揭露,导致他的封号被撤销,谥号也被改为带有贬义的“缪”。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?
上图显示的是封德彝(568年-627年),原名封伦,字德彝。
封德彝来自渤海的名门望族封家,祖父是北齐的太保封隆之,父亲则是隋朝的通州刺史封子绣。590年,内史令杨素奉命前往江南镇压南陈旧部的叛乱,他邀请封德彝担任行军记室,成为自己的助手。
一次,杨素召见封德彝,封德彝接到通知后急忙赶去,途中不小心掉进水里,险些丧命。换作别人,肯定会把这事告诉杨素。但封德彝被救上来后,只是简单洗了个澡,换了身衣服就去见杨素,对落水的事只字未提。后来有人把这事告诉了杨素,杨素问封德彝为什么不提,封德彝平静地说:“这是私事,没必要说。”杨素一向爱才,曾经对一个和自己的侍妾有私情的年轻人,也因其才华而宽容,甚至推荐他做官。听了封德彝的回答,杨素觉得这个年轻人稳重可靠,很有潜力,开始欣赏他,后来还把堂妹嫁给了他。
展开剩余87%杨坚,生于541年,卒于604年,历史上被称为隋文帝。他是隋朝的开国皇帝,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,统一了中国。杨坚在位期间,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,包括政治、经济和军事方面的改革,为隋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。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“开皇之治”,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。杨坚的治国理念和政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他的成就和贡献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。
公元593年,隋文帝杨坚下令让杨素负责修建仁寿宫,杨素随即推荐封德彝担任土木工程总监。为了讨好皇帝,杨素不顾一切地加快工程进度,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资源。在施工过程中,数万劳工丧生,但杨素对此毫不在意。最终,仁寿宫建成,规模壮观,装饰极为豪华。隋文帝得知后极为愤怒,批评杨素的做法只会引起民众的怨恨。
杨素原本打算讨好杨坚,却差点惹上麻烦,心里十分紧张。封德彝出主意说:“别慌,等皇后来了,把事情跟她解释清楚,自然能化解。”于是杨素见到独孤皇后时说:“皇室本来就需要一些宫殿园林,我们只是建了一座宫殿,怎么能说是浪费呢?”独孤皇后觉得有道理,安慰了杨素几句。杨坚见皇后态度如此,也不好再追究,反而赏了杨素不少东西。
上图显示的是杨素,他生于公元544年,逝世于606年8月31日。
杨素逃过一劫后,好奇地问封德彝是如何想出这个主意的。封德彝解释说:“皇上平时很节俭,看到这么豪华的宫殿肯定会生气。不过,他特别听皇后的话。皇后作为女性,喜欢奢华的东西。只要皇后开心,皇上自然也就高兴了。”杨素听后感慨道:“在揣摩人心这方面,我确实比不上你。”
之后,杨素和封德彝常常一起商议国家大事,两人关系亲密,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。有一次,杨素指着自己的座位对封德彝说:“你以后肯定能坐到这个位置。”在杨素的极力引荐下,封德彝很快升任内史舍人。
隋炀帝在位期间,杨素去世后,内史侍郎虞世基接手政务,但他能力有限,无法独当一面,急需得力助手。封德彝见机行事,向虞世基献策,让他多迎合隋炀帝的虚荣心,把不合皇帝心意的奏章压下来,制造天下太平的假象。虞世基听从了他的建议,隋炀帝果然对他越来越宠信。然而,这种做法导致隋朝政治日益腐败,真正有才能的人无法发挥作用。封德彝的私心行为不仅对国家无益,还为隋朝的覆灭埋下了重大隐患。
下图展示了隋朝末年农民起义的地理分布情况。
隋朝末年,农民起义席卷全国,封德彝随杨广来到江都。面对日益动荡的局势,杨广选择不作为,而他身边的人则密谋夺权。618年,宇文化及发动政变,指使封德彝列举杨广的罪状。杨广质问:“你身为士人,怎能做出这等事?”尽管封德彝热衷权谋,但内心仍保留着士人的道德底线,面对杨广的责问,他无言以对,羞愧地退下。
杨广被宇文化及杀害后,宇文化及拥立秦王杨浩为皇帝,并任命封德彝为内史令。然而,宇文化及虽然野心勃勃,但能力不足,无法与其他诸侯抗衡。619年,他被窦建德击败并处死,封德彝和宇文士及转而投靠唐高祖李渊。李渊曾在隋朝担任唐国公多年,深知封德彝对隋朝政治的负面影响,因此严厉批评他频繁改变立场的做法,并打算将他罢免并遣返回乡。封德彝见状,立即向李渊献上夺取天下的计策,李渊听后大为满意,认为他确实有才能,于是改变态度,任命他为内史舍人,不久后又晋升他为内史侍郎。
下图展示的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半身画像。
封德彝并非仅凭权术上位,他确实具备真才实学。公元620年,他跟随李世民东征洛阳的王世充。战事陷入僵局,李渊一度考虑撤军。封德彝立即向李渊进言,强调应趁王世充实力削弱、根基动摇之际,全力出击将其彻底击溃。若此时不采取果断行动,对方很可能重整旗鼓,日后更难对付。李渊采纳了他的建议,命令李世民继续进攻。最终,李世民在虎牢关取得决定性胜利,消灭了王世充和窦建德。李渊对此大为赞赏,称:“即便是张华为晋武帝献策,也不过如此!”随后,李渊封他为平原县公,并任命他为天策府司马,正式将他纳入李世民的智囊团。
公元622年,东突厥卷土重来,进犯太原,同时派出使者请求和亲。当时唐朝正处于统一战争的关键时期,国力疲惫,难以与东突厥展开全面对抗。李渊召集大臣商议对策,多数官员主张接受和亲。然而,封德彝提出了反对意见:"突厥人之所以敢在这个时候入侵,就是觉得我们不敢应战。只有先打赢他们,再谈和亲,才能既展现实力又施以恩惠。如果现在避战,他们必定会得寸进尺,再次来犯。"唐高祖采纳了封德彝的建议,最终成功击退了突厥的入侵。
凭借这一连串的功绩,封德彝的仕途一帆风顺,到625年时,他已被册封为密国公,并升任中书令宰相。当年杨素预言封德彝终将坐上他的位子,这话基本应验了,只不过换了个朝代而已。
这张画像展示的是李世民的标准坐姿肖像。
公元626年,李建成与李世民的权力斗争进入白热化阶段,宫廷政变一触即发。作为秦王府的核心成员,封德彝本应坚定支持李世民,但他再次暴露出投机取巧的本性。他判断李世民未必能在这场较量中胜出,于是采取了左右逢源的策略。一方面,他向李世民献上对付李建成的计策,赢得了李世民的信任;另一方面,他又在李渊面前夸大李世民的功绩,暗示若不立其为太子,就应当及早削弱其势力。当李渊有意改立李世民时,封德彝却极力劝阻。与此同时,他还在暗中怂恿李建成先发制人,对付李世民。
封德彝在信息保密方面处理得非常到位,使得李渊、李建成和李世民三派都以为他是自己阵营的人。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无论哪一方最终胜出,自己都能维持现有的地位和财富。后来玄武门事变发生,李世民胜出并登基成为唐太宗。李世民视封德彝为重要的支持者,因此提拔他为尚书右仆射。
图中展示的是玄武门之变。这一事件发生在唐朝初年,是李世民与其兄弟李建成、李元吉之间争夺皇位的关键时刻。李世民在玄武门设下埋伏,成功击败了李建成和李元吉,最终夺取了皇位。这场政变不仅改变了唐朝的政治格局,也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。玄武门之变被视为唐朝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,标志着李世民正式登上权力巅峰,开启了贞观之治的辉煌时期。
在贞观年间,封德彝依然保持着善于见风使舵的作风。他与左仆射萧瑀讨论政务时,总是附和对方意见,但到了唐太宗面前,却提出截然不同的看法。这种两面派的做法让萧瑀极为不满,两人关系因此恶化。后来,封德彝在尚书省突发疾病,唐太宗亲自前往探望,并安排御用轿辇送他回府。封德彝于627年去世,终年60岁。唐太宗为此暂停朝会三日,追封他为司空,并赐谥号"明"。
封德彝的隐秘行径原本可能永远不为人知。然而,在他去世16年后的643年,治书侍御史唐临不知通过什么途径,揭发了他生前的不忠行为。唐临向唐太宗李世民举报,指出封德彝表面上支持李世民,私下却与李建成有勾结,甚至曾在唐高祖李渊面前诋毁李世民。这一揭露使得封德彝的真实面目得以曝光。
这张图片展示的是凌烟阁内纪念的二十四位杰出功臣。这些人物在历史上因其卓越贡献而被特别铭记,他们的形象被绘制在凌烟阁中,以供后人瞻仰。这些功臣的故事和成就,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,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英雄风貌和历史背景。通过这样的纪念方式,他们的精神和功绩得以传承,激励着后来的世代。
封德彝一生行事谨慎,善于逢迎,凭借投机取巧在官场顺风顺水,但死后却声名扫地。在权力博弈中,选对阵营至关重要。封德彝因无法预判最终胜者,采取了看似稳妥的三方下注策略。这种做法表面保险,实则暗藏风险:一旦真相败露,必将成为各方攻击的靶子。相比之下,李靖、李绩等唐朝名将在玄武门事变中选择不偏不倚,最终赢得了胜利者的信任。
作者:铁骑如风编辑:莉莉丝
《隋书》和《旧唐书》是中国历史上两部重要的正史著作,分别记载了隋朝和唐朝的历史。《隋书》由魏征等人编纂,详细记录了隋朝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等方面的情况,尤其对隋炀帝的统治有较为深刻的描述。《旧唐书》则由刘昫等人编撰,全面记载了唐朝的历史,包括政治制度、军事战争、社会风俗等内容,尤其对唐太宗和唐玄宗的功绩有详细叙述。这两部史书为后人研究隋唐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,是了解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参考。
郭绍林在《史籍屡屡奚落谴责封德彝揭秘》一文中,深入探讨了历史文献中对封德彝的负面评价。他指出,封德彝在史书中常被描述为一个不值得尊敬的人物a股配资,多次受到批评和指责。郭绍林通过分析这些历史记录,揭示了封德彝在历史上的真实形象,以及他为何会遭到如此多的非议。文章进一步探讨了这些负面评价背后的原因,可能是由于封德彝的行为或决策在当时引发了争议或不满。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梳理,郭绍林试图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全面、客观的视角,以理解封德彝在历史中的角色和影响。
发布于:陕西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