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好的股票配资炒股
发布日期:2025-01-01 18:14 点击次数:151

金股配资 国际美妆大牌失意2024:囤货倒卖也带不动,有柜姐自掏腰包冲KPI

金股配资 国际美妆大牌失意2024:囤货倒卖也带不动,有柜姐自掏腰包冲KPI

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,由智能算法生成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

“今年(2024年,同下)加班次数太多,订单少,每个月只能完成不到1/3的KPI,生意太难做了。”聊到今年的市场时,刚从雅诗兰黛专柜辞职的95后柜哥汤皓附上了一个“筋疲力尽”的表情包,“干了4年专柜,今年最难,真的卷不动了”。

同样在今年感觉专柜生意没那么好做的,还有海蓝之谜专柜店长许念,“前两年过来预定礼盒的顾客预算都在8000~10000元之间,现在的话,一般5000~6000元就算是大单子了,大部分人在礼盒上的消费预算都是3000元左右,(美妆)整体消费水平都在下滑。”

消费者喜好转变,将进口化妆品品牌推向寒冬。今年前11个月,有9个月中国化妆品进口总值都呈下滑趋势,进口总量更是连续10个月下滑,与2023年同期相比,今年1~11月进口量与进口金额的下滑幅度均为两位数。

过去一年,外资美妆品牌在国内节节败退,欧莱雅、雅诗兰黛、资生堂等多个品牌被曝裁员;NYX、葆木、安肌心语等品牌关闭经营多年的线上门店;在年初关闭天猫旗舰店的高丝,又在年底被曝线下柜台大撤柜……截至目前,今年已累计超30个外资品牌宣布关店或者退出。

而今,消费者已对大牌“祛魅”,向着高性价比平价品牌奔去,高端外资品牌的“忠实粉丝”正在流失。从渠道来看,发展成熟的线上电商对线下门店、专柜有一定的冲击。在线上,尽管外资美妆品牌们努力跟上国内电商层出不穷的玩法,但与营销花样百出的国货品牌相比,前者力求稳健,棋差一着。

国际美妆品牌,正在集体失意中国市场。

图源:图虫创意

倒货也卖不动

“今年品牌在一线城市撤柜数量很多,二线城市及以下也在连续撤柜。我们专柜也从商场中特别好的地段移到了别的位置,原来的位置挪给了其它消费力更强的一线牌子了。”在陕西一家韩妆大牌专柜做柜姐的元元慨叹道。

外资品牌撤柜这并非个例。年初至今,国际美妆企业、品牌先后在国内失速退潮。

欧莱雅、雅诗兰黛、资生堂等被曝出裁员消息,影响其在华业务;NYX、Marc Jacobs莫杰香水等品牌关停线上旗舰店;SK-II、IPSA、高丝等亦被曝出撤柜、缩减甚至关闭线下渠道;安肌心语、葆木这类品牌则是彻底退出了中国市场。据CBO不完全统计,今年以来,至少有23个外资美妆品牌宣布闭店。

春江水暖鸭先知,国际品牌们在中国市场的哑火,直观地反映在美妆从业者的生意上。以线下专柜为例,多名国际大牌专柜柜姐、柜哥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,今年生意比往年难做,品牌定下的销售额目标却同比抬高,无法完成每月KPI已成家常便饭。

今年11月,拥有多年代购经验的元元成为了一名柜姐,因为刚入职,职别较低,她在本月的销售额目标仅为5万元,截至目前她只卖出4万元。据她了解,不只是她,店里其余的3名柜姐也同样完成不了KPI,“在店里做了8年的同事KPI是十多万元,但到现在也还没完成。主要是因为刚过了‘双11’,上一波优惠过去后,现在来买的人就少了。”

“最开始还让我们写报告,交代完成不了KPI的原因、提升销售额的计划等内容,到后面店长都不催交了,因为她自己都完不成。”汤皓直言,他今年只有在6月与11月这两个大促优惠力度较大的月份完成了KPI,其余时间连业绩指标的一半都完成不了,“只能靠吃底薪过日子。”

为了冲销量完成KPI,不少柜姐、柜哥也会选择在品牌活动期间、优惠力度较大的时段自己掏钱囤积一部分产品,等销售淡季再以折扣的形式,将囤货卖给前来消费的顾客——如此倒货,能在一定程度上解个人业绩的燃眉之急,并能用“内部优惠”等低价噱头维护客源,这已经是业内的常规操作。

而上述操作在今年频次更甚,效果却不如往年。有不愿意透露品牌信息的柜姐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,今年下半年,她曾连续三个月自掏腰包买自己柜台的产品,以保证个人业绩,截至发稿前,她仍有超2万元的囤货没能卖出去,但心态上已“半躺平”,“过年如果还卖不出去就拿来送给亲戚朋友。”

专柜生意下滑,业内普遍认为与线上电商冲击,抢占客流有关。由于线下涉及人力、租金等成本压力,不少专柜门店打出的折扣、买赠力度很难与线上旗舰店和直播间齐平。许念直言,在“双11”期间,其所在的海蓝之谜专柜亦有打出全场低于85折、买面霜赠送多个7ml小样的活动,但小样无法做到像品牌旗舰店那般等同一瓶正装的用量。

多重因素影响下,专柜生意愈发难做,深感疲惫的柜姐、柜哥们现身社交平台诉苦,直言要转行“出逃”。

甩不掉“偶像包袱”

相比线下专柜的冷清,美妆国际大牌在线上的生意相对好做。今年以来,国际大牌们紧跟大促节奏,依托电商红利,销量有所回暖。

23年“双11”,国货品牌一度反超国际大牌,到了今年,这一趋势有所减弱。

据“天猫大美妆”公众号发布的“双11”预售首日成交榜,在美妆类目TOP20品牌榜单中,国际大牌数量从23年的10个增长到今年的15个,科颜氏和圣罗兰亦重新挤进榜单。日系品牌如CPB、SK-II、资生堂时隔一年再次进入TOP20,分别排在第14、17和18。

国际大牌得以在年底大促重新扳回一局,与其改变以往固有的价格策略有关。过去,国际大牌摆出高姿态,在“6·18”“双11”等大促时段推出的优惠力度相对较小。如今,国际大牌选择“打不过就加入”,参与“双11”买赠活动,推出套装优惠。

尽管在今年年底大促中,国际大牌们重新夺回有利牌面,但与花样更多的国货品牌相比,其营销出圈方式仍相对逊色,品牌效应也在逐渐消退。

为了适应国内不断变化的消费环境,近年来,珀莱雅、韩束、林清轩、完美日记等国货品牌均通过在抖音、小红书上的达人营销、短视频、短剧、综艺等方式赢得流量。

今年以来,不少国货美妆品牌的高管、创始人更是直接走到镜头下,参与直播带货与美妆综艺节目。在抖音拥有超500万粉丝的彩棠创始人唐毅,利用短视频向粉丝传授化妆技巧;林清轩CEO孙来春、丸美创始人孙怀庆皆参与直播带货,与粉丝网友进行互动。

图源:图虫创意

相比起国货品牌营销玩法的大张大合,国际大牌则更为保守,以稳为主。时代周报记者观察到,目前,欧莱雅、雅诗兰黛、资生堂等国际大牌仍以与流量明星、头部主播等合作带货、签下KOC在社交平台宣传种草等相对稳健的方式进行营销。

国际大牌在营销上的“含蓄”,与其在国内市场的局限性有关。有过美妆国际大牌营销经验的Lucus向时代周报记者直言,比起如何用“猎奇”方式获得客流量,美妆国际巨头往往有“偶像包袱”,在营销上更注重品牌形象与调性。在他看来,中国消费市场是全世界最多变的市场,经常过一段时间就会冒出一些新的玩法和渠道,外资巨头们需要花一些时间去理解和适应新的趋势,作出评估考虑后,才能决定要不要加入。

“但这个考虑周期往往较长,等他们决定押注入场的时候,可能新的风口又来了,原来的玩法又过时了,这也是国际美妆大牌在营销上至今无法追上国货品牌的原因。”Lucus分析道。

这种比消费大潮慢半拍的稳健,也意味着难以有更多的突破。多名美妆业内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,国际大牌最大营销“法宝”来自其品牌背书与口碑,但消费者现在已经不吃这一套了,“调子起得高,价格贵,营销上没什么新花样,推新速度也慢,像雅诗兰黛、兰蔻这种体量大的品牌还扛得住,但实际上很多外资大牌已经被消费者遗忘了。”

押宝平价品牌

近年来,新锐国货品牌、美妆白牌等平替异军突起,也在拉低国际大牌产品的复购率。社交平台上,“美妆大牌‘莞莞类卿’哪家强”“兰蔻粉底液完美平替攻略”等相关话题仍具有较高的讨论度。追求性价比已成为当下年轻人的主流消费趋势。

为了重新赢得国内消费者的青睐,外资品牌们也在奋力一搏,开始拆除“价格墙”,发力平价路线。

今年4月,LVMH旗下私募股权投资公司L Catterton收购“平价化妆品”品牌KIKO的多数股权;而早在2017年,雅诗兰黛便首次投资The Ordinary的母公司Deciem,到了2024年第一季度,The Ordinary已经成为推动雅诗兰黛集团有机销售增长的五个品牌之一,该品牌产品均价不足10美元。今年6月,雅诗兰黛耗资17亿欧元,完成对Deciem的收购。

今年12月,欧莱雅从瑞士零售商Migros手里收购韩国医美护肤集团Gowoonsesang Cosmetics,并将其旗下护肤品牌Dr.G纳入麾下。Dr.G产品主要针对干燥、暗沉等问题提供 “临床级” 解决方案,产品价格多在100~200元之间。

国际美妆大牌正在扎根布局国内下沉市场。今年10月,欧莱雅集团首席执行官叶鸿慕在2024年三季度财报电话会上表示,接下来,欧莱雅集团将通过线上线下结合,进一步深入到三、四线城市。早在2022年,欧莱雅集团就开始为旗下品牌羽西布局二、三线城市。2023年,丝芙兰也开始加速下沉三、四线城市。

与此同时,国际大牌们亦在供应链、研发方面本土化。2023年5月,LVMH美妆亚洲研发中心落户中国;今年4月,欧莱雅集团在苏州建立了全球首个智能运营中心;今年年初,资生堂中国在上海组建了聚焦线下业务的运营和拓展全资子公司。

不难看出,外资品牌已在铆足劲地发力中国市场,但就目前来看效果仍是未知。多名美妆业内人士认为,国货品牌已在平价市场中占据了一定的优势,近年来,越来越多的美妆白牌从直播电商平台中杀出——除了低价,这些品牌更加了解国内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,在产品研发和营销策略上更具针对性。

想要抓住新的浪潮,打一场翻身仗,国际美妆大牌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。

(应受访者要求金股配资,汤皓、许念、Lucus均为化名)

推荐资讯
友情链接: